“下指成音”的出处是哪里
“下指成音”这个成语,像是一道穿越时空的桥梁,让我们得以窥见古人对情感的细腻捕捉。这首出自宋代吴元可的《凤凰台上忆吹箫(秋意)》,不仅是一曲秋天的哀歌,更是一个关于回忆与情感的精致容器。诗人借助筝声,将内心的波动化作音符,仿佛指尖轻轻一触,便可拨动心弦。
为什么古人如此重视音乐与情感的结合?或许是因为在没有现代科技的年代,音乐是他们表达内心世界的最佳方式。正如词中所描绘的“下指成音”,每一个音符都承载着说不尽的思绪。而在今天,我们是否还能像古人一样,让指尖流淌出如此动人的情感呢?
有趣的是,我们常常在快节奏的生活中,忘记了停下来感受那些细微的情感波动。不妨试着像古人一样,用指尖写下自己的故事,即便是一首小曲,也能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纽带。毕竟,情感的共鸣,才是跨越时空的永恒语言!
“下指成音”出自宋代吴元可的《凤凰台上忆吹箫(秋意)》。
“下指成音”全诗
《凤凰台上忆吹箫(秋意)》
宋代 吴元可
更不成愁,何曾是醉,豆花雨后轻阴。
似此心情自可,多了闲吟。
秋在西楼西畔,秋较浅、不似情深。
夜来月,为谁瘦小,尘镜羞临。
弹筝,旧家伴侣,记雁啼秋水,下指成音。
听未稳、当时自误,又况如今。
那是柔肠易断,人间事、独此难禁。
雕笼近,数声别似春禽。
《凤凰台上忆吹箫(秋意)》吴元可 翻译、赏析和诗意
诗词《凤凰台上忆吹箫(秋意)》的中文译文为:再没有愁苦,从未沉迷,豆腐花雨后下起轻轻的阴。如此心情就足够,多了就成了无聊的诗词吟唱。秋天在西楼的西边,秋天显得浅淡,不像心情深沉。夜晚的月亮,为了谁而黯淡瘦小,尘镜害羞地照过来。弹着筝,是旧时的伴侣,记住了雁在秋水中啼叫的音乐,指法成为音符。听起来不稳,那时是自己的错误,现在更加如此。那是一种柔弱易碎的感情,人间的事物,只有这种难以忍受的孤独。靠近雕笼,几声分别有些像春天的鸟鸣。
诗意:这首诗词以秋天为主题,表达了诗人对于秋天的感受和情绪的抒发。诗人用凤凰台上的景色和吹箫的回忆来描绘秋天的情景,表达了秋天的柔美、淡雅和寂寥之感。
赏析:诗歌以动静相结合的手法,通过描绘凤凰台上的景色和个人情感回忆,将秋天的意境与个人感情结合起来,形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。诗人运用细腻的描写和抒情的语言,将秋天的柔美和凄凉巧妙地呈现在读者面前,给人以思绪纷飞和深深的感动。同时,诗人还将个人的情感融入其中,以凤凰台为背景,表达了对于过往情事的回忆和思念之情。整首诗情感深沉,意境优美,给人以强烈的感染力。